6月份,進入全年水溫較高時期,當月氣溫一般在19℃~31℃之間,養殖水溫為22℃~28℃。雷雨偏多,水溫變化大,病原體活躍,易誘發病害,加之正值水生動物生長旺季,投餌量增大,水體中氨氮、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增多,易導致養殖水質富營養化,應加強水質調控,密切關注因氣候突變導致缺氧泛塘。根據近年全省水產養殖病情監測情況,6月份需重點關注以下疾病并作好防控準備。
一、病情預測
1、赤皮病:水溫25℃~30℃為流行高峰,主要在鯉、鯽、草、鰱、鳙、鱸、鯰等養殖品種中發生,常與細菌性腸炎、爛腮病同時發生,全省均有分布,各養殖區域應重視。
2、細菌性腸炎:從魚種至成魚都可發病,尤其是草魚、鯽魚等吃食性魚類最易得病,是養殖魚類中危害較嚴重的疾病之一。水溫18℃以上易發病,25℃~30℃是流行高峰期,常與細菌性爛鰓病、赤皮病等并發,死亡率較高。全省草魚、鯽養殖區需重點防控。
3、細菌性爛鰓病:魚種和成魚均可感染,水溫20℃以上開始流行,是一種較常見魚病,危害對象廣泛,包含草魚、鯽、鯉、鱖、加州鱸、斑點叉尾鮰等,各養殖區域應重視。
4、斑點叉尾鮰傳染性套腸癥及柱形病:主要感染斑點叉尾鮰,其他鮰科魚類也可感染,魚苗、魚種和成魚均可感染,發病急,死亡快。重點關注綿陽、樂山、成都等斑點叉尾鮰主養區。
5、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:主要危害對象為鯽、鰱、鳙、鱖、加州鱸、草魚等,具有病程較急、死亡率高等特點。該病歷年來對我省養殖業造成較大經濟損失,全省各養殖區應重點防控。
二、防控措施
1、科學飼養管理:隨著氣溫升高,魚類攝食旺盛,飼料投喂量急劇增加,養殖動物應激性進食,且水體的殘餌和排泄物迅速積累,容易導致水質惡化,因此需注意進行科學飼養管理,餌料投喂注意循序漸進。
2、注重水質調節:注意改良池塘底質和水質,培養出“肥、爽、嫩、活”的水體,為魚類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,增強魚的體質,提高抗病能力。增加巡塘頻率,注意監測水質變化,適時加注新水和開機增氧,遇陰雨天氣,延長開機增氧時間,避免缺氧。
3、及時報告疫情:在生產過程中,一旦發現養殖品種出現大規模發病和大量死亡現象,應及時按相關程序報告,并采取相應措施防止疫情的擴散。